隨著7月份第二批大額存單的陸續(xù)發(fā)行,很多人注意到這個原本被認為會對理財產品形成強烈沖擊的“神器”并未展示出應有的光環(huán)。  由于一出生就身處降息周期和商業(yè)銀行整體惜貸的貨幣信貸環(huán)境中,大額存單現有的收益大多僅為基準利率上浮40%,遠低于同檔期的理財產品平均利率。而且這一價格還是在轉讓平臺基本缺位、客戶要求一定的流動性溢價情況下形成的,如果未來轉讓平臺建起來,其中蘊含的流動性溢價還將被進一步剔除?! ∵@種狀況在一年前肯定不會出現,急需存款的商業(yè)銀行會用足其中規(guī)則去吸收存款。但在去年11月份降息周期啟動之后,商業(yè)銀行對存款的渴求已經和去年完全不同。特別是今年4月份以來,銀行間市場利率快速下行,迅速拉低了商業(yè)銀行的批發(fā)資金成本。另外,商業(yè)銀行資產端趨于審慎的信貸政策,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負債端的籌資壓力。這也難怪大額存單的利率上不去,因為銀行根本就不缺錢。  一些市場機構甚至還認為,考慮到寬松貨幣政策的基調在較長時間都不會逆轉,未來大額存單的價格還有可能繼續(xù)下行,并與基準利率趨于一致。貸存比考核的取消被認為有助于熨平月末、季末資金價(1106.60, -25.30, -2.24%)格的波動,也被很多市場人士認為是大額存單價格下行的另一動力。不過,更多的銀行人士還是認為今年銀行資產端策略的改變,才是大額存單不受重視的根本原因。  信貸趨于審慎是當前銀行資產策略轉變的一個側面,但還不是全部。事實上,這兩年在利率市場化改革的推動之下,商業(yè)銀行奉行數十年的“以存定貸”思維已經受到強烈沖擊,“資產決定負債”轉而成為市場環(huán)境下更務實的策略選擇。撇開理論上存款和貸款哪個先有的爭論,“以存定貸”的基本假設其實是整個社會的資金供給和需求長期存在缺口,商業(yè)銀行只要搞定資金來源就等于盈利。同時,資金稀缺程度也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利率市場化改革的推進步調,因為只要資金供給仍然落后于需求,利率市場化一定會推高最后的實際利率,造成經濟的自動緊縮。這種改革成本,是任何一個央行[微博]行長都希望盡量避免的?! 〉匀ツ暌詠?,由于過剩產能行業(yè)的信貸投入受到嚴格限制,整個市場的資金供需平衡基本上完全顛倒了過來。大量基于這些無效投資而派生的上下游行業(yè),也因此而被迫面臨轉型,這也是為什么這兩年自上而下一再強調轉型升級的根本所在。產業(yè)的轉型直接改變了資金去向,不僅僅是商業(yè)銀行在授信政策上越來越趨于審慎,央行也毫不猶豫地抓住了市場天平轉變的機會,三步變兩步迅速將利率市場化的棋局推進到現在?! 暮暧^熱度的角度看,大額存單價格一降再降已經反映出經濟增長減速換擋步入新常態(tài)的事實。但同時,當前的這種狀況又給很多久拖不決的價格改革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由于資金的供給與需求已經由“供不應求”轉向“供過于求”,要素價格改革不用擔心會對實際利率有任何意外的沖擊,大刀闊斧向前沖將是一個基本常態(tài)?! 〈箢~存單的價格什么時候才會回升?這實際是在問經濟什么時候才能夠走出周期底部。很簡單,只要市場流動性從過剩轉向稀缺,大額存單的價格一定會轉而向上。更具體一些,只要商業(yè)銀行面臨的有效信貸需求能夠觸底反彈,商業(yè)銀行埋頭找錢的勤快勁就一定會再次出現。不過到那時候,很多已經在排隊等候的要素價格市場化改革,想必多數都已經落地實施了吧。(證券時報)